7月17日至18日,“吾道产业对标游学·苏州站”重磅开课。课程聚焦“企业国际化战略布局与全球运营实践”主题,组织学员实地探访了西门子、沪光股份、三丰精密、牧野机床等世界级工业巨头,深入其智能化工厂与先进管理现场学习。活动特别邀请了西门子(中国)高级副总裁江崇龙、沪光股份总裁金成成、三丰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坂田幸宽、牧野中国副总裁史久波等多位重磅嘉宾,围绕国际化经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运营的实践经验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宝贵的行业洞见与前沿经验,并针对学员们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通过沉浸式参访与深入互动研讨,本次游学精准赋能吾道学员把握全球市场脉动,加速建立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苏商学院执行院长张佐全程主持活动。
学员们首站走进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实地探访数字化企业展厅与智能化生产车间,系统了解西门子在智能改造与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实践成果。作为工业数字化标杆,西门子自有工厂率先应用"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在研发、生产、运营等环节构建全链路数字化实践,为中国工业企业提供了覆盖不同行业与发展阶段的转型范本。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西门子艾闻达中国区负责人江崇龙深度解析了这家百年科技巨头持续引领工业变革的核心密码,并分享了对企业未来战略的思考。
江崇龙总结了西门子历经近180年而长盛不衰、在每个工业阶段都能取得成功的三大关键支柱:第一大支柱是长期主义价值观,秉承创始人"不为短期利益牺牲未来"的信条,始终聚焦解决当下及未来10-20年的社会核心痛点;第二大支柱是技术驱动战略,专注高技术壁垒业务以维持行业领导力,对技术密度下降的业务果断剥离,将资源集中于引领变革的核心科技领域;第三大支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多元成长路径支持员工与企业共同进化,帮助员工适应时代变革而非简单淘汰。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江崇龙阐述了西门子的双重目标:对内提升效率与管理水平,覆盖制造企业的研产供销核心价值链及财务、人事、采购等支持系统;对外则更侧重于赋能客户,通过产品与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业务数字化。西门子的整体战略围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全球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五大未来挑战展开,核心在于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与工业元宇宙技术体系,为工业、商业及社会提供物理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工具。
西门子艾闻达副总裁、全球合伙人石建伟以西门子前沿案例,向学员们阐述了数字化转型精益运营、数字化评估和数字化工厂规划的先进经验。他指出,企业常陷入误区,将数字化转型等同于采购设备或部署系统,却忽视精益运营与流程优化。西门子百年经验证明,流程优化应优先于IT系统实施,转型成功需具备三大要素:高层亲自推动、基于业务痛点的策略制定、设立专职组织系统推进。
西门子以SPS全球运营管理体系为框架,覆盖战略、研发、供应链等全业务领域,尤其重视"人员与持续改进"这一核心根基。其特色在于"造物先育人"理念:通过系统性培训项目,选拔潜力员工参与实际改善项目,在辅导中培养能力,并确保员工能从改善中受益。工厂推行"三A系统"鼓励全员提交合理化建议,以此衡量并提升员工士气。
在实施路径上,企业需先评估精益数字化成熟度,结合愿景与客户需求,从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三个维度识别差距,制定1-3年路线图。他认为,未来工厂竞争力将更多源于自动化、数字化与AI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持续改进注入新动力。
下午,学员们抵达游学第二站——国产汽车线束领军企业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走进其线束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全速运转的场景令人震撼:与传统流水线不同,这里仅需数名技术人员在操作台前监控屏幕,通过精准指令即可完成全流程管控。
生产线上的橙色高压线束产品正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传输核心。若将发动机比作汽车的心脏,那么由电线、接插件与辅材构成的线束系统便是汽车的神经与血管,承担着信息传递与能源输送的双重使命。
座谈环节,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成成详细阐述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战略转型与行业洞察。据介绍,这家1988年从工程机械线束起家的企业,现已形成9大生产基地、全球6个研发中心的产业版图,拥有超1万名员工,年产值规模达80亿元。2020年,沪光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
"研发创新是企业生命线。"金成成强调,沪光组建了专业研发团队,具备多车型并行开发能力,并首创"设计即服务生产"理念,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与制造效率。目前企业服务客户涵盖大众、赛力斯等主流车企,成为国产高端替代的首选合作伙伴。
此外,沪光正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打造“端到端”解决方案能力,并谨慎探索全球化,目前在欧洲(罗马尼亚)设有工厂。金成成表示,企业将持续投入创新,强化团队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性价比”而非“价性比”策略,追求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沪光股份智能制造总监周晔分享了公司从无到有的智能制造转型历程。这一变革始于2011年董事长的一个梦想——打造拥有立体物流系统的未来工厂。面对行业尚无先例的挑战,沪光团队从零起步,率先在导线包装上实现标准化,为自动化奠定基础。
早期探索充满艰辛,技术团队在车间昼夜攻坚,公司通过持续创新与自主研发,最终在效率与质量控制上实现双突破。
十年间,沪光股份逐步建成覆盖物流、装配、检测的全流程智能系统,在多地工厂实现标准化复制,并于去年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称号。周晔表示,持续创新的基因使沪光始终走在行业智能化前沿。
苏商会副秘书长郭涛涛为此次参访学习作精彩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沪光企业37年稳健发展的背后逻辑,认为其核心在于强大的精神力量——创始人及二代传承者所体现出的卓越韧性、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以及不断自我挑战的魄力。
他指出,沪光股份的发展路径清晰展示了从“专精特新”迈向行业领航者的过程,其成功在于专注细分领域、精细化管理、持续创新以及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供应链体系,始终以用户价值为根本。
郭涛涛最后总结道,企业家归根结底要思考清楚企业定位、发展路径和未来方向,而敢于突破、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力量,正是企业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
7月18日上午,吾道学员一行走进三丰精密量仪(上海)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三丰Mitutoyo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长度测量仪器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在全球销量中占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
三丰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坂田幸宽先生分享了他深耕中国市场十年的独特感悟,以及三丰公司跨越91年的经营之道。
坂田先生首先分享了其在中国市场的亲身观察。他坦言,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他以手机制造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17年前后中国手机行业腾飞,精密测量仪器需求激增;近年来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年产量超3200万辆且新能源占比过半,华为、小米等企业跨界造车的创新速度更印证了中国市场的澎湃活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三丰在华24年始终保持上升态势,员工规模从70余人扩展至260人,这得益于对中国速度的适应与客户支持。他分享了三丰91年来的核心理念——以“智仁勇”(智慧、仁德、勇气)和“天地人”(天时、地利、人和)为根基,通过精密测量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在企业管理层面,坂田分享了他的“现场主义”领导哲学。他坦言自己虽年近七旬,仍坚持每月亲赴苏州工厂等一线场所。在他看来,真正的决策必须基于现场实况,“若仅听取汇报而远离现场,既无法理解业务本质,也难以体会执行者的困境”。他形象地将企业比作日本祭祀中的"神舆":经营者如同坐在轿上指引方向,而前进的真正力量来自下方抬轿的员工。因此,管理应避免简单指令,转而通过目标共识激发团队主动性——“不是命令‘必须这么做’,而是支持员工实现‘我想这样做’”。
坂田总结,三丰91年来始终专注于测量领域,面对中国市场的澎湃浪潮,唯有坚守初心、深入现场、信任团队,方能在高速竞争中行稳致远。他的分享为在场企业家提供了跨越文化与周期的管理思考。
三丰中国营业部次长顾全玲讲述了三丰的创业历程与文化基因,揭示了其留住人才的深层密码。
回溯至1934年,创始人沼田惠范先生秉持着振兴日本精密测量的初心,勇敢地踏入了精密测量领域。历经三年技术攻坚研发出日本首把国产千分尺。当首批100把尺子中83把不合格时,他将瑕疵品悉数埋入地下,立下“绝不让不良品流出工厂”的铁律。
自那时起,三丰便开始了在精密测量领域的持续探索与革新。从成功研制出第一把日本国产的千分尺,到推出初始精度高达0.23μm的三坐标测量机,三丰始终致力于满足用户的多样化测量需求,不断推动精密测量技术的进步。
面对测量行业智能化转型,顾全玲次长指出三丰正将精密测量数据融入智能制造闭环。通过开发数据整合软件,帮助客户实现加工现场实时监控与不良品源头控制。三丰愿携手中国制造企业应对高端化、智能化挑战,共同践行创始人“以精密测量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使命。
活动期间,学员们参观了企业展厅,近距离接触三丰覆盖全场景的测量解决方案:从千分尺、游标卡尺等手持工具,到三坐标测量机、影像测量仪等大型设备,这些产品正通过定位与实时检测系统的创新,为中国制造业注入高效动能。
7月18日下午,吾道学员一行来到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感受高效加工与精益求精的匠心独运。作为日本最早生产出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机床制造商,牧野机床凭借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卓越的制造工艺,已成为全球高端铣床和加工中心的领军企业。
牧野中国副总裁史久波深入剖析了当前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他指出,中国制造业产出规模已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尤其在汽车领域,中国年产3200万辆的规模与美日德三国产量之和持平。
史久波以牧野的业务数据为观察窗口,揭示出中国在多个领域展现的强劲动能:半导体进口逆差六年内从4000亿美元锐减至1500亿美元,国产替代成效显著;新能源车带动压铸行业迅猛发展,中国占据全球47%的份额;航空业年需求超200架飞机,C919的突破加速产业链本土化进程。他特别强调,在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中,机床需求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这对装备企业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工业母机领域的特殊性,史久波坦言该行业需要长期技术沉淀与资本投入,国内企业正通过点状突破实现高端化发展。牧野坚持将自动化技术与工匠精神相融合,通过系统化培训传承精密制造能力,持续服务汽车、电子等核心行业客户,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巩固竞争力。
牧野中国市场部部长华吴斌系统阐释了企业发展脉络与在华布局。华吴斌介绍,拥有88年历史的牧野机床是全球领先的精密加工设备制造商,去年全球营业额达2300亿日元(约110亿人民币)。牧野在全球拥有八大工厂,形成差异化产品布局:昆山工厂专注于电火花加工设备,武汉工厂则生产立式及卧式加工中心,为汽车零部件等批量生产提供解决方案。牧野始终秉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致力于提供高稳定、高品质、低故障率的设备,其产品在行业内依靠口碑相传。目前,中国大陆已有约2.5万台牧野设备,服务客户包括通用电气航空、西子、加德纳航空等知名企业。
座谈会后,学员们走进牧野机床的产品展厅和智能化加工车间,对其最新的柔性生产线技术有了更为具象的了解,深刻体会了牧野机床将自动化制造与工匠精神完美结合的企业特质。